近日,一款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“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”(简称“蝠桃瓶”)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,在网络上引发“不尊重历史”的争议。7月7日,有网友发帖称,自己在上海博物馆文创商店购买了“蝠桃瓶”冰箱贴,其“发光”与“瓶底开孔”设计,让他联想起与国宝流落海外历史,“拿民族伤痛开玩笑”,引发不适联想。
上海博物馆的相关文创
昨天上海博物馆、文物专家和历史学者正面回应了网络上的舆论漩涡,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。蝠桃瓶流散海外,并不关联着民族屈辱史;外国收藏者将其作为灯座使用,并不意味着把中国文物“不当回事”;文创的设计多种多样,中国历史上工匠会改造波斯的碗、法国珐琅,改变文物用途并且符合当地审美和生活实用,这是东西文化汇融中的正常行为。在当代,文创的设计响应“生活艺术化,艺术生活化”的创作理念,近20年来一直符合中国观众的喜好。
该瓶创作于清朝雍正年间,高39.5厘米,口径10.0厘米,足径12.3厘米,此瓶侈口细颈,溜肩鼓腹,形同橄榄,端庄秀美。胎质细腻,釉色莹润,制作极为精良。外壁以粉彩绘桃枝一双,遒劲盘亘,枝上绘寿桃八只,圆润饱满,枝梢点缀桃花,桃枝间绘一对蝙蝠,取“福寿双全”之寓意。上海博物馆介绍了这件珍品入藏上博的来龙去脉,2002年,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(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妹妹)在苏富比拍卖行以4150万港币竞得,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,2004年张永珍女士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,时任上博馆长、瓷器专家汪庆正连夜从香港将这件瑰宝带回了上海。
上海博物馆的相关文创
据上海博物馆介绍,蝠桃瓶在流落美国期间,曾被美国议员里德家族持有40余年,家族非常热衷中国瓷器和中国文化,做成了装饰灯台,置于客厅内,一直以来被该家族珍视保护。“中国清宫瓷器流散到欧美的渠道是多元的,有可能是外交礼物、有可能是通过贸易,并不一定是屈辱的劫掠。作为美国政党创始人的贵族家庭,获得一件清代器物,更多可能是通过外交途径或者贸易。”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陈洁介绍。
在那个年代,美国家庭流行将花瓶底部钻孔改装成灯座,但蝠桃瓶底部因为有落款,“庆幸”未被钻孔。专家表示,欧美人利用中国瓷器进行二次改造,在当时是一种流行做法,并不是在主观糟蹋,从目前状态看,该文物品相完好,是被精心呵护收藏的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刘朝晖教授表示,中国瓷器在海外的使用与改装,有长久的传统。在中东,中国瓷器被镶嵌宝石,成为珍宝。在欧洲,中国瓷器作为贵族喜好之物,也会根据本地的审美风尚、生活需求,在当地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,这种现象颇为流行,比如加上金属镶嵌,以保护易碎的材质,适应当地的使用习惯,或者利用附件的装饰性,使之与欧洲室内装饰风尚相呼应。同样,中国也会对西洋的器物加以改装,以适应本地的需求,比如清宫就对欧洲的珐琅、日本的漆器加以改造和利用。
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,上博始终尊重历史,了解文物特质,并征询了捐赠人的意见。瓷瓶台灯已在上博文创商店销售了近30年,相关文创很受欢迎。近年来,为了响应观众对文物冰箱贴的青睐,上博又推出了近百款以文物为原型的冰箱贴,包含发光、流沙、旋转等多种样式,为了更好表现陶瓷的莹润和光泽感,开发团队对该款粉彩蝠桃纹瓶冰箱贴设计了内置灯光,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。“各大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来进行二创,让文物活起来,已经是当前博物馆的文物活化的风尚,呼应‘艺术生活化,生活艺术化’这句号召。”上博文创部门负责人表示。
上博方面表示,将继续秉承着“生活艺术化,艺术生活化”的创作理念,积极聆听观众意见,不断推陈出新,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配资评测网,专业实盘策略服务,十大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